有聊者大會
ചാനൽ വിവരങ്ങൾ
有聊者大會
百年之前,臺灣文化協會總理林獻堂發起「全島無力者大會」,號召對抗統治威權,發出最有力的正義呼聲。 百年之後,我們推出 podcast 企劃《有聊者大會》,致敬文協知識份子們的滿腔熱血,用開講(khai-káng)重拾文化運動! --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
സമീപകാല എപ്പിസോഡുകൾ
67 എപ്പിസോഡുകൾ
畫筆下的臺灣史:林玉山眼中的甘蔗田?
日治時期,甘蔗不只是重要的經濟作物,一望無際的甘蔗林,也是畫家眼中的臺灣土地形象。畫家林玉山為嘉義人,曾以細膩的筆觸描繪甘蔗田,並以《甘蔗》入選台灣美...

時代新女力: 新興職場中的女性身影
隨著食品加工業與零售業的興起,不少女性成為汽水工場的工人,或是販賣汽水的銷售員。除此之外,喫茶店的興起也提供新的工作機會。儘管這些工作提供收入,也改變...

冒泡的時代:百年前臺灣的汽水熱
氣泡輕盈上升、玻璃瓶裡彈珠咚咚作響——這不是現在的懷舊飲料,而是百年前在街頭的熱門選擇。
日治時期,碳酸飲料的製造技術引入臺灣,糖業發達讓汽水得以...

甜蜜鳳梨罐: 大稻埕的鳳梨大王葉金塗
在日治時期,台灣不只產糖,也推動鳳梨的生產,更把鳳梨製成罐頭送往全世界。人稱「鳳梨大王」的葉金塗從大稻埕起家,建立起頗具規模的鳳梨罐頭事業,更在今天的...

砂糖之島:日本帝國在臺打造的新式糖廠
日治時期,臺灣總督府在臺發展機械製糖技術,從臺灣的糖業傳統糖廍過渡到新式糖廠,並透過政策的輔助,在原料取得上使新式糖廠獲得保障。
然而,為何發展...

EP3 按圖索驥,尋找「圓山附近」的秘密 ft.洪廣冀
按圖索驥,尋找「圓山附近」的秘密 ft.洪廣冀
看到一幅畫作的時候,第一眼你會看到什麼呢?
郭雪湖的畫作《圓山附近》是第二回...

EP2 這個街區有點甜──大稻埕裡的馥郁好滋味 ft.和菓子
「這個街區有點甜──大稻埕裡的馥郁好滋味」 ft.和菓子
你是甜食控嗎?在各種琳瑯滿目的甜點中,哪一種最能獲得你的青睞呢?
近...

EP1 洋風吹進新商港──大稻埕街區的商業風貌 ft.林玉茹研究員
「洋風吹進新商港──大稻埕街區的商業風貌」 ft.林玉茹
你熟悉的大稻埕,是哪一種模樣呢?是觀光客的最愛?文青聚集的場所?還是商業薈萃的商業...

EP15. 《艋舺謀殺事件》以及大稻埕的犯罪事件 ft.采松有限公司研究統籌陳力航
2024有聊者大會 EP15上線囉!
#文化問診 #有聊者大會 #文字加點歷史味 #故事好獵奇
《艋舺謀殺事件》以及大稻埕的犯罪事件 ft.采松有限公司研究統...

EP14. 歷史藏在細節裡!──《商魂》裡的臺北城 ft.采松有限公司總監許雅玲
這幾年來,有越來越多影視作品採用臺灣史的題材,帶領觀眾在不同時期的臺灣社會來去穿梭,希望喚起觀眾對臺灣歷史的興趣。電視劇《商魂》講述了臺灣第一代實業家...

從「大人」到「褓姆」-警察的百年變身秀ft.石明謹
北警察署於戰後仍為警務機關,先成為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第一分局,後又被刑事警察總隊、大同分局等單位使用。而警察也從日治事期百姓敬畏的「警察大人」,恐嚇孩子...

靠左走、靠右走-日本時代的交通ft.游智勝老師
平常上班、上課,有注意過交通警察在指揮交通嗎?
你知道早在日治時期,就有交通警察的存在嗎?
日治時期的的交通巡查大約在19...

夜遊台北1930:大稻埕黑貓女子圖鑑ft.梁秋虹助理教授
日治時期的北警察署設有風俗警察,負責查緝在大稻埕一帶從業的私娼,也要管理舞場、遊技場等。因大稻埕商業繁榮的緣故,江山樓等大型酒樓興起,貸座敷、咖啡店等...

當警察變成衛生股長-日治衛生大作戰ft.沈佳姍副教授
你還記得,之前COVID-19疫情肆虐時,警察協助檢疫的新聞嗎?其實,早在一百年前的臺灣,警察就肩負防治鼠疫等傳染病的工作。
1897年,臺灣總督...

查戶口了!日治警察與人口普查ft.林佩欣助理教授
你被查過戶口嗎?不只是你,你的父母、阿公阿嬤,說不定都被查過戶口?戶口調查相關作業是日治時期的警察勤務之一,臺灣總督府治臺期間曾進行過七次全臺人口普查...

吉岡的祕密日記-日本警察的臺灣社運筆記ft.鍾淑敏研究員
吉岡喜三郎(1882-1967),1907 年來臺,擔任巡查一職,至1931 年返日前,先後歷任臺南廳、臺東廳、臺中州各地的警務人員。
在臺中州任職的期間...

來大稻埕便有好生意! 聊聊日本時代的商業基地ft.洪紹洋教授
如今提到大稻埕,可能會想到觀光客如織的迪化街、假日人潮聚集的大稻埕碼頭和農曆年前萬頭鑽動的年貨大街等。其實,早在日治時期,大稻埕就是當時的商業重鎮,百...

是辦公空間還是監控之眼? 日本時代的警署們ft.蔡明志副教授
1920年,臺北北警察署成立,係以本島人居住區域的大稻埕為主要管轄範圍,並沿用原大稻埕派出所(今家樂福重慶店)的建築當成第一代廳舍。由於空間不足,又於第一...

「南無警察大菩薩!」特展大揭密ft.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專案規劃師
2024年新文化運動月即將於10/1再度登場!今年已經是第七次舉辦的新文化運動月,將以「北署很有事」為主題,帶領民眾回顧日治時期的臺北北警察署,於大稻埕無所不...

EP4.大人來啊警察在大稻埕忙什麼?ft.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林政佑助理教授
1920年,臺北北警察署成立,係以本島人居住區域的大稻埕為主要管轄範圍,並沿用原大稻埕派出所(今家樂福重慶店)的建築當成第一代廳舍。由於空間不足,又於第一...

EP3 日本時代文青的城市生活 ft.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系教授蔣竹山
以日治時期的臺灣知識分子黃旺成的林投帽為故事起點,這是一頂以林投樹纖維製成的巴拿馬草帽,代表跨越地域的流行時尚,表現出臺灣與世界的連結與關係。
...

EP2 嚎哮來了—聊聊《春風得意樓》吧!ft.嚎哮排演駐團編劇王健任
又見「春風得意樓」,這個三歲的劇本將要在大舞台上演出,長達90分鐘的演出也有了更完整的樣貌。
1920年代,位於大稻埕的春風得意樓,老闆是當...

EP1 城市計畫的未竟之業-大稻埕的電廠與電車 ft.許雅玲、邱芊樺
2024年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「有聊者大會」節目,將由「文化問‧診」開始,今年除了主題「臺北北警察署」,又恰逢臺北建城140周年,所以藉著今天的節目來談談日治時...

EP10 我要感謝神明,使我生做臺灣人 ft.帝國大學臺灣文學部
本集和帝國大學臺灣文學部合作,聊聊治警事件發生年代的臺灣文學故事。
蔣渭水曾說:「我要感謝神明,使我身為臺灣人。」當時的臺灣文人,對臺...

EP9 夾道歡送,搭乘火車去被關 ft.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陳家豪助理教授
治警事件的三審過程歷時2年,吸引《臺灣民報》報導,也引起相當多的臺灣民眾關注,因此,當判決確定,被判刑的七人分別入獄時,各地民眾紛紛隨行、送行。其中,...

EP8 蔡培火戰前活動及 〈臺灣自治歌〉 ft.國立臺灣文學館 林佩蓉組長
日治時期曾有「北渭水、南培火」之稱的蔡培火,在治警事件亦被判處有罪,且與蔣渭水一樣入獄服刑四個月。然而,入獄的經驗不僅未澆熄蔡培火參與政治運動的熱情,...

EP7 就算被關,也要寫詩創作表正氣 ft.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黃美娥教授
1923年治警事件發生後,被補的臺灣知識份子有兩次入獄的可能,一次是在偵查期間的羈押,另一次則是全案審理完畢後的服刑。面對無預警的大檢舉行動,主要領導者蔣...

EP6 入獄不必羞恥,治警事件光榮被關的人們 ft.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戴寶村秘書長
隨著治警事件庭審展開,因全島大逮捕而風聲鶴戾的情形逐漸轉變,除了《臺灣民報》大幅報導,民眾也給予支持、聲援,不僅促成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參與度增加,...

EP5 被討厭也無妨!嘴檢察官是必要的 ft.歷史下酒菜
這集節目由有聊者大會與最喜歡分享有趣歷史小故事的podcast節目 #歷史下酒菜 聯名播出,由Wendy從社會文化史角度,聊聊100年前治警事件的有趣觀察和小故事。一起...

EP4 2023 新文化戲劇節來了! ft.治警事件百年紀念創作藝術節計畫行政統籌 莊執中、《大正十二年》的編劇劉勇辰
治警事件發生100年後的今日,有3組戲劇表演團體嘗試以其為主題,進行劇本的創作及戲劇演出,並在10月底舉辦「新文化戲劇節」公演活動。為此,本集節目邀請到治警...

EP3 用一個展覽,旁聽一場百年前的論戰 ft.「文化銀行」 陳慕天創辦人
2023年新文化運動月以治警事件為主題,不僅有一連串的文化體驗活動,也舉辦了主題特展。在本次策展中,策展團隊活用當前盛行的AI技術,使民眾宛如旁聽的記者,深...

EP2 原來治警事件跟現代訴訟也差不多像 ft.捷旭法律事務所 蔡敦盛律師
治警事件可謂是臺灣法律史上具有極高意義的一場攻防戰。從一審無罪到最終判處有罪確定,整個過程經歷了多番激烈辯論。在本集節目中,我們有幸邀請到捷旭法律事務...

EP1 100年前在臺灣上演的法庭攻防戰 ft.輔仁大學法律學系 吳豪人教授
治警事件發生於1923年,歷經多次庭審、起訴,最終判處蔣渭水等人4-6個月的有期徒刑或罰金,是臺灣百年前極受矚目的司法攻防戰。
本集節目邀請到輔仁大學...

館刊篇EP3 一個巨大展覽的幕後告白與深情展望:專訪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
去年(2021年)是臺灣文化協會創立一百年,全臺基金會、相關博物館所紛紛舉辦相關紀念活動。今年新文化館館刊《掛號5》透過深入訪談30位文協百年紀念活動的策劃...

館刊篇EP2 不只是壓不扁的玫瑰,而且花粉遍灑、四處綻放:專訪楊翠教授
去年(2021年)是臺灣文化協會創立一百年,全臺基金會、相關博物館所紛紛舉辦相關紀念活動。今年新文化館館刊《掛號5》透過深入訪談30位文協百年紀念活動的策劃...

館刊篇EP1 寫給每一位臺灣人,綿延百年的深情追求:專訪蘇碩斌教授
去年(2021年)是臺灣文化協會創立一百年,全臺基金會、相關博物館所紛紛舉辦相關紀念活動。今年新文化館館刊《掛號5》透過深入訪談30位文協百年紀念活動的策劃...

EP10 從百年前談到現在的女性自主 ft.吳佩珍
日治時期的新劇中,有許多女性的身影,更有許多故事講述了當時女性在家庭與社會上遭受的苦難、不公平的待遇。而當時創作新劇的知識分子多為男性,他們為何選擇女...

EP9 在現時,以母語文化,繼續拚場 ft.鄭順聰
百年前新劇初登臺時,張維賢等多以臺語創作。百年後的台灣,思想開放、戲劇演出蓬勃發展,然而,當創作者試圖以1920年代為演出題材,才發現,當年日常使用的臺語...

EP8 阮用戲劇繼續拚!新劇使命的延續 ft.阮劇團
EP8 阮用戲劇繼續拚!新劇使命的延續
主講|汪兆謙(阮劇團團長/藝術總監)
日治時期的新劇,是當時的知識分子常用來傳達理念的工具,...

EP7 靈安社、北管與舊民俗下的新文化 ft.吳柏勳
大稻埕是臺灣知名的戲窟,早在百年前各種新舊戲劇就在此地交鋒。不僅有很多新式的戲院林立,許多在地頭人也成立軒社,學習南北管、演出子弟戲,神明生日婚喪喜慶...